科技賦能金融:有效也有限

隨著“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的市場主體都能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三年前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普惠金融已經成為金融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眼下,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新金融機構,紛紛高舉普惠大旗,並充分利用科技進步,通過數字化金融服務,推動普惠金融實現“最後一公裏”的突破。但是,從這幾年數字普惠金融實踐情況來看,科技創新雖然在降低成本和風險以及增強金融服務可獲得性方面,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但並不能解決現實中所有問題,“技術只是手段,金融才是本質”,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不能僅靠技術單兵突進,而需要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以及制度與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傳統金融服務普惠乏力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16年我國私人部門信貸占GDp的比例為156.7%,位居世界第六名,但在金融深化的同時,金融發展的包容性明顯不足,2014年我國成年人賬戶擁有率為78.9%,在全球排名僅43位,表明金融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雖然近年來正規金融體系在政府和監管部門的要求和推動下,加大普惠金融服務力度,包括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設立村鎮銀行,在城鄉廣布金融服務站,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傳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仍然不足,效率仍然偏低。來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社科院金融所與宜信公司聯合發布的《金融科技視角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研究報告》顯示,正規金融體系提供的小微金融貸款為28萬億元,占同期全社會信用總量的比例僅為13.8%。一方面,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不高,且融資便利程度較低;另一方面,傳統授信方式的固定成本過高,加之金融資金“脫實向虛”進一步擠壓小微企業融資空間,使得金融不普惠現象進一步突出。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戰略研究部負責人、互聯網金融標准研究院副院長肖翔認為,在傳統普惠金融模式和技術條件下,普惠金融面臨的成本高、效率低、服務不均衡、商業不可持續等全球共性問題,難以得到很好解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為解決上述難題提供了可行路徑和技術支撐。”

事實上,技術的不斷演進在給傳統金融業帶來極大沖擊和挑戰的同時,也通過與金融的融合,為普惠金融拓展了一片藍海——依托互聯網的廣度和低成本優勢,將普惠金融的“普”與“惠”提升到新的高度。

金融與科技結合的普惠優勢

當前,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普惠金融已經發展為一個複雜的金融生態體系,不僅包括了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也包括了金融消費者、金融服務提供者等不同的參與主體;不僅包括提供基本金融服務的機構,也包括為這些機構提供各種服務,以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升金融效率的第三方科技機構。虛擬化、網絡化、數字化、移動端、分布式的金融科技不斷擴展著傳統金融服務的產品體系、時空場景和覆蓋人群。

通過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數字普惠金融已經實現了降低交易成本、擴大覆蓋范圍、創新信貸技術、擴寬金融服務邊界、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增強金融服務可獲得性。這可以從傳統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互聯網平台加速合作得以實現。據了解,一些商業銀行已經從過去利用科技改善內部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轉向謀求與以互聯網為依托、以大數據、雲計算、AI等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興科技公司合作。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今年以來,四大互聯網巨頭分別與四大國有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在某論壇上表示,數字普惠金融正日趨平台化、場景化,其服務鏈條從支付到貸款到征信和信用資產的運用不斷延長,未來將在專業化基礎上綜合化。“比如,利用農業保險、小額信用保證保險,為農戶、農民企業、農村合作社提供擔保,在擔保的基礎上給予貸款,而這筆貸款是和整個供應鏈、生產流通環節密切相關的,並且在這一價值鏈條上,相關的市場機構、市場主體,包括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和非科技公司,能夠在每一個環節上實現自身的專業化。”

技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技術是手段,金融才是本質,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實踐過程中要避免本末倒置。”針對當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宜信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戰略官陳歡表示。

所謂科技賦能,即通過技術開拓傳統金融機構無法顧及的長尾市場,但技術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實際上,由於數字普惠金融在業務模式、技術屬性、風險特征等方面的新特點,也帶來了數字鴻溝、算法歧視、平台鎖定等一些新挑戰,從而使得數字普惠金融面臨“使命漂移”的風險。

張承惠表示,目前來看,科技賦能的有限性體現在,科技金融公司或者互聯網平台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僅僅是一對一單項業務的合作,而不是整個業務流程的全方位合作,同時,在很多情況下合作的穩定性也存在問題。她認為,合作機制的設計,特別是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就顯得非常重要。此外,協調能力以及系統的整合能力,也構成這種模式成敗的關鍵。“我相信,按照過去那種單打獨鬥或者僅僅是業務層面的合作,在嚴監管形勢下和新的經濟貿易背景下,是不可能長久持續下去的。”同時,我國征信體系等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健全,從事普惠金融的機構在機制、管理、服務等方面還有欠缺,而這些也並非技術所能解決的。

“還必須看到,支撐金融科技的基礎是線上交易活動,沒有覆蓋全部交易活動,所以金融科技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她表示。

對此,肖翔也持相同看法:“在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過程中,不能僅依靠技術單兵突進,或者把技術過度地神化、泛化,而應該研究推動包括政策、制度、技術等在內的一攬子、系統性的數字普惠金融解決方案。”

原文地址:http://news.10jqka.com.cn/20180920/c607224902.shtml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