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楊源村

鐵坑殿座落在政和鐵坑山腳下,兩側是挺拔服务式住宅短期租约 翠綠的大山,殿前的山澗,跌宕起伏,一股股清流,從殿前而過,潺潺的水聲,不絕於耳。
  據當地傳說,唐末五代時,陳靖姑閭山道成後,與林九娘、李三娘結為姐妹,共同斬妖安民心。一日,三人雲遊至政和下湖山,遇雌雄二蜘蛛精而被困盤絲洞,靖姑即用龍角和指血請來閭山五雷精兵,滅了雌雄蜘蛛精,但雄蜘蛛精躲在洞中不出,故陳夫人命李三娘在此坐鎮,後人遂于此建殿以祀。民國八年(1919年)版《政和縣誌》記載:“鐵坑未建殿之先,直至此處,有群鴉聚噪,遂收而滅之,從茲鴉患悉年,乃知其為夫人顯香港特色景點靈也,因建廟祠之。”據道教文獻資料記載:當年臨水夫人出道時,與林、李兩位夫人結伴雲遊至鐵坑山,見此地烏鴉精危害百姓,遂收而滅之,並命李夫人在此建殿坐鎮,故而便有了鐵坑殿。
  鐵坑殿的面積不大,但結構完整。約于宋元間創建,而後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乾隆五十九年(1720)、道光甲辰年(1844)、民國六年(1917)多次重修。該殿正殿、偏殿、戲樓組成,總建築面積僅約350平方米。正殿分上、下棟。上棟大殿有兩面匾,一面豎匾上頭寫著:“鐵坑祖殿”;還有一面橫匾,上面寫著“聖母威靈”。前梁書有清乾隆間歲貢張齡建殿緣由。主龕正祀陳、林、李三夫人,左、右分別祀陳夫人母親康泰導遊和婆母;左、右龕分別配祀陳夫人丈夫和丈夫的叔父。主龕前另設神案,中祀陳夫人,左、右分祀黃、楊、徐、馬四位將軍。正殿兩廳分祀三十六宮殿。殿前有一石香爐,上頭鐫刻有“有求必應”文字,上款寫著:“道光甲辰年仲夏吉”,下方落款為“張興錦居巨奉”。偏殿是梳妝樓,面積有70多平方米,也祀三位夫人。殿門外隔一二米寬為過道走廊;隔著天井,還有戲臺,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戲臺寬7米,深4米,後廊1.8米,台頂建八解藻井,戲臺頂上藻井繪有戲曲故事,戲臺系廟會期間演戲的場所。
  鐵坑殿歷史悠久,是三奶夫人的第三行宮。據政和縣文體新局局長、民俗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縣作家協會主席羅小成有關文章記載,早在1983年7月,福建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藝術理論研究室主任葉明生教授在對政和四平戲進行調查時,就對鐵坑殿及其古戲臺進行考察及報導。1997年5月,他在臺灣發表長篇調查報告《政和縣楊源村英節廟會與梨園會之四平戲》時,用一定的篇幅介紹了鐵坑殿李夫人祀殿情況。其後,鐵坑殿的文化地位開始引起文化學術界的注意。1997年農曆8月,臺灣高雄市北極殿和峰月宮管委會主任陳二郎先生率團專程到鐵坑殿進香拜謁和考察。2005年日本慶應義敦大學著名教授野林伸一、韓國議陽大學著名教授吳秀卿等先後兩次到此殿作學術考察。2010年10月,葉明生教授主編《古田臨水宮志》正式出版,書中對政和臨水宮、鐵坑李三娘祖殿、阪頭花橋等都有詳細條目記載,其中特別是政和鐵坑李夫人祖殿引起社會各方廣泛興趣,更為海內外文化學術界所關注。
  鐵坑殿地處偏僻峽谷深溝,距離楊源村和禾洋村都為兩公里左右,但因其有如今鐵坑殿名揚海內外,大海彼岸的臺灣同胞對其耳熟能詳,政和信眾對李三娘祖殿更是敬仰。哪怕是路途遙遠,他們隔山隔水都會趕來跪拜三娘金身,並虔誠地祈福、求子、保平安。
  古殿悠悠,香火鼎旺,梵煙繚繞。作為李三娘的娘家人,我們為三娘在異域溢芳倍感自豪。
PR